正文 第85章 韩信不志遂亡楚

作品:《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范增见封将不许,斩杀不允,便知道事情难办,这就说明项羽不想杀他,同时也不想用他,韩信并未庸人,岂肯屈居他人之下。

    当初的范增也曾劝慰过项羽势必和刘邦保持距离,若有机会杀了也无妨,可惜项羽却不当一回事,致使的刘邦本仅有两县之地,现在竟有千里之国,如此看来,项羽弱冠,稍显年轻,做事不够果决啊。

    诸事谈不妥,范增也不在耽搁时间,直接躬身告辞,项羽自是不在挽留,毕竟对于韩信的事情,项羽早已经没有耐心消遣。

    能够忍受胯下之辱当真使人看不起,范增离开彭城行宫后,径直向着后方的太史院走了过去,太史院犹如两层的小阁楼,皆是木构,颇显精巧,最主要的是里面都是前朝古籍,所谓前朝,就是楚国旧典,记录当时楚国风貌的文献。

    韩信每天在里面就是将他们整理分类,以便于日后成册,此刻的韩信心中甚是期待,毕竟这种机会难得,且范增亲口答应封其为将军。

    身为古稀之人,且身居高位,自然不会欺骗他这等郎将,就在韩信期待之时,范增却从阁楼外走了进来。

    里面的兵法书籍甚是整齐,还有许多策论都是韩信亲自撰写,只不过没有署名罢了,纵使没有带兵,其策论依旧显得老城熟练。

    范增稍微从中翻出来个别帛书查阅,几乎都是讨论训练用兵之道,使得范增感叹道:“小小年纪,如此才华,太公孙子合乎论也?”

    韩信在楼上听到声音,甚是慌张地走了下来,见是范增,立即躬身行礼道:“拜见先生,不知事情可成否?”

    范增并未直接回答,而是拿着竹简问道:“这些策论都是你写的?还是取自先人之手,老夫有些不信啊?”

    “哦,这些东西都是学生没事的时候写的,并没有任何可讨论的东西,让先生见笑了。”韩信很是谦虚地说道。

    范增很是小心地将竹简放下,眼神略显可惜道:“大王生性傲慢,于奴隶无视于人,已是长久之事情。”

    “汝有大才,然有大辱,荣辱可并存,存荣则王妒,存辱则王恶,老夫言语甚多,大王似乎并不器重,以至于将军之位遥遥无期。”范增很是谨慎地说道。

    韩信听罢,有些愣地站在原地,许久方才说道:“先生的意思是大王不愿意用吾等卑劣之人,特来让先生回话?”

    “没错,不过老夫以为汝留在楚国必会有大用,日后项梁回来绝不会亏待汝效忠之心,还请汝好生思量。”范增说玩欲要离开,韩信大步上前,脸色显得很是好奇。

    范增见状,有些不安地问道:“汝还有何事?”

    “无事,只是不知先生可否劝慰大王斩草除根之语?”言语间显得很是笃定,致使得范增颇为害怕。

    “你我虽表面师徒,尚有情谊,老夫怎么会做出来这种人神共愤的事情,况且老夫若是劝慰大王如此行事,还来此作甚!”

    韩信略微颔,很是恭敬地后退数步,“某错怪先生了,若是无事,某就先退下了。”言罢快步上楼,似乎对范增很是失望。

    范增看着其离开,心中长舒一口气,“哎,真是深不可测,此等事宜他竟知晓,难不成前些时日某劝慰大王与刘邦划清界限的事情被他听说了?”

    “不可能的事情,与他相处,知我性格,所以猜测而出!”范增想到这里,不免有些惊讶,随即快步上楼。

    而韩信刚做在案牍前,脸色冷漠,见范增匆匆上来,亦是诧异,“先生不回府?何故来此,莫不是要找楚国典略?”

    范增喘着粗气,连忙摆手道:“非也,只希望离楚莫要归秦也。”

    “多谢先生告诫,定当谨记。”韩信很是认真地答道,这才使得范增放心,随即辞礼,转身下楼。

    韩信握着墨笔,心中踌躇不决,“今天下大势,非秦即楚也,其他诸地不可多想,会稽楚帝有名无实,南方刘季深谙大志,可惜才略不足,常以竖子于耳边,某去定会被其嗤笑,与项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齐国田詹,素不相识,衡山共敖,四面为敌,赵国武臣,骄奢淫逸,韩国韩广,不知中原,魏国魏豹,寸地难守!”

    思索多时,韩信现似乎只有秦国可以投靠,然而秦有将帅蒙恬、章邯、王离等人,吾孤身前往,又曾受胯下之辱,岂会被其重用?

    眼看深夜时分,韩信毫无倦意,难不成真的无路可走,只能一辈子当个太史令,看着满屋子的策论,都是韩信所写,皆是御与海内的良策,可惜无人能用啊。

    “先生不让我去秦国,可见其惧怕秦国,想来能够灭楚者唯有秦也,投靠他国,难免被君主捆绑,因败亡将自己交给项羽。”

    “算了,且往秦国!”

    最终韩信终于决定了自己的去路,那就是前往秦国,临行之前,将自己的策论全部收集起来,既然带不走,不如全部烧了。

    于是乎,次日清晨,韩信称病,项羽对其也不是很重视,墨笔一挥,准假三日,韩信稍微收拾好东西之后便往灵璧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