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粟米与麦

作品:《汉末之风起并州

    根据张瑞之前总结的,影响农业生产水平的几大要素,钢铁农具、曲辕犁、灌溉设施和高产作物。

    灌钢法与水利锻造大大提升了钢铁产能,使农具产出倍增。

    天下郡国,钢铁农具之多,无有能超过太原、河东者。

    曲辕犁亦被科学院造出,只等大量生产从而售与百姓。

    汾河、黄河流经两郡,官府年年兴建大量水利设施,马钧又发明了龙骨水车,使取水更加便利。

    这些影响,足以使生产力水平提升数百年。亩产量从一石半提升至两石以上。

    没有化肥、土豆、玉米等作物,想达到亩产量六七石是绝无可能的。

    现在唯一剩下可以提升的就是选种了。

    现如今世人的主食为粟,即小米。

    因其重要地位,粟米被称为五谷之首。

    小麦虽然也有种植,但始终不是主流。

    在推广小麦这方面,张瑞还是要感谢一番汉灵帝。

    随着康居、氏人、安息人等西域胡人不断内迁,西域的生活习俗诸如食胡饼之俗就传入中土,引发诸夏苗裔的仿制。《续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

    因为京师的流行,当初南部郡县豪强皆反时,联营中的豪强便曾经以此为宴。

    所谓的胡饼便是以小麦粉制作而成。

    这位昏聩的皇帝,在阴差阳错下也算推动了小麦成为主食的进程。

    时下关中平原和京畿地区的农夫都对种植小麦颇有心得,而且民间也出现了磨面的器械。

    其实磨盘十分容易制作,科学院的教习与墨家学子连复杂的水碓都能制作出来,水力、畜力磨盘自然是轻而易举。

    在这方面张瑞不太担忧,关键是如何推进种小麦的习俗。

    虽然小麦在亩产量、抗旱性与口感方面都强于粟米,后世逐渐取代粟米成为诸夏的主食之一。

    但种粟才是当下百姓的习俗。

    张瑞便是下定决心要将这种习俗扭转过来。

    粟米的亩产量只能达到两石多点,小麦却能轻松达到三石。灌溉便利,照料精良,四石也不是不可能。

    而且小麦更加耐旱,更能抵抗汉末这天灾不断的恶劣气候。

    除此之外,深耕小麦,能够保水保肥,对土地也有利处。

    这么多优点,而且后世种植上千年,张瑞没理由还放任百姓继续种粟米这种将来被开除在五谷之外的作物。

    要推动这项移风易俗,官府首先要对小麦有足够的认知,总结出各种种植小麦的经验,才能派出劝农官指导百姓种麦。

    而且最好是有成功案例在前,让百姓看到种小麦的丰厚回报。

    知识传承是诸夏苗裔雄霸东方的一项重要原因。

    在科学院内,收录了大量的藏书。

    在搜寻冬小麦相关经验方面,科学院教习很快便找到了历史记录。

    《左传·成公十年》:“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

    晋侯欲在六月收麦,那说明小麦在冬季便已下种。

    《诗经·卫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说明三晋大地的确有种麦传统。

    晋阳正是赵国龙兴之地。当初韩赵魏三家分晋,种麦的习俗必然也在太原有所流传。

    于是科学院立即通知太原十八县田曹有司网罗民间善种冬小麦者。

    乃得百姓千余户。尽迁其于大陵县汾水之畔。

    如今十月,正是冬小麦播种之际。

    张瑞亲自带领诸县主官与数百名劝农官来到汾水岸边,便是向众人展示自己移风易俗的决心,同时令官僚感受种麦的氛围。

    其实看百姓漫山遍野的勤耕种麦,对个人而言,冲击力还是蛮大的。

    上千户人家,五千余人分布在平坦的土地周围,勤劳忙碌,以麦为生。

    规模效应极大的冲击了很多官僚的固有价值观。

    原来民间有这么多人都是以种麦维持生计。

    上千户人家!

    一个县才能有几个千户人家?

    本来许多官吏对张瑞决心种麦还抱有疑虑,怀疑种麦能否养活百姓。

    如今看到无数百姓以种麦为生后,这种疑虑顿时消散大半。

    待明年,冬小麦的产量会再次震惊整个太原的目光。

    亩产三石!产量较之汉室土地的亩产一石到一石半,产量足足翻了两到三倍。

    明年冬天,整个河东、太原的官员、胥吏都会成为冬小麦的拥趸者。

    当然看是看不出种麦经验的,这方面必须要劝农官亲自下田,不仅要跟百姓同耕,还要跟百姓交流,记录经验,总结成册。

    可惜张瑞没办法杀进洛阳。

    在洛阳的有国家藏书阁。兰台,石室和麒麟阁都是用来藏书的地方。里面藏书有数百万册。

    必然有农家学派最全面、最详细的书籍,会记录数百年来冬小麦的种植经验。

    结果历史上全被董卓那个混蛋给一把火烧了。对诸夏文化传承造成了难以愈合的损伤。

    仅这一点,董卓百死都难赎其罪,张瑞恨不得将他挫骨扬灰!

    没有成书可以借鉴,张瑞便只能下令劝农官总结经验,配合农家学子造册成书,对众人吩咐道:“尔曹春耕前便在此地与百姓同耕。向百姓学习经验,记录其中注意事项,造册回执。配合农家学子编撰成书。”

    小农经济具有一定得封闭性,让这些官吏去搜集百姓的经验,有利于趋利避害。

    虽然方式比较原始,还是经验为主,但已经有科学种田的影子了。

    这算是张瑞一个现代人带给这个时代观念上的转变。

    由官吏采集民间风俗、经验,由学子集众家之所长,总结造册、编撰成书。

    最后再由劝农官去辅导百姓。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个经验就是科技的时代,暂时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军队在汾水河畔设置了军营,今后会留下三百余人守护此地安全。

    在军营不远处,亦为劝农官搭建了一处营地。

    从十月到一月,劝农官们就要在这里渡过忙碌的两个月。

    安排好这些后,张瑞便带领众文武返回了晋阳。

    因为一年一度的科考又要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