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局势

作品:《武全录

    扬州自古繁华,在扬州城北,紧邻瘦西湖的寻柳巷,这里的土地更是寸地寸金。虽然这条长街的名字不大正经,像是烟花之地,但此地却是极为正经之地,扬州官员甚至许多江淮道的长官都在这里有着房产,所以这条长街也被扬州百姓戏称为‘问政街’。无论‘寻柳巷’也好,‘问政街’也好,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紧挨瘦西湖,正东便是瘦西湖的著名一景:‘曲水流觞’,景色极佳;而且,前首辅致仕以后便在此地常住。只是后来京中一道圣旨,又将老首辅急急召去了济南府。

    不过今天,老首辅的家里来了人,百姓只认识那个落落大方,仪态端庄的首辅千金,据说她去了济南,还被圣上封为了‘善扬郡主’。郡主旁边的富贵中年人,想来应该也是身份不凡之人。只是为何没有见到郡主招的郡马爷?莫非,那中年人是郡马爷?百姓们看着高头大马上的中年人和郡主的轿子,一时间议论纷纷。

    申首辅是扬州本地人,致仕之后又重新在寻柳巷置办了房产,但没住几年,老首辅去了济南后不久,便将老来置办的房产给变卖了。只是买下老首辅房子的亦是本地富商,仰慕老首辅的高义,便转手又将老宅子送给了老首辅。老首辅自然不肯收,富商便也没有强求,只是一应仆人都没有更换,也从未入住宅子。只说老首辅终归得回来,这房子就当租给老首辅的算了。于是每月收些象征性的租金,这宅子实际上也还是相当于老首辅的。只不过地契上的名字是那富商罢了。

    善扬郡主领着靖安王来到老宅,正厅看茶,与王爷坐了。

    善扬郡主有些抱歉,这王爷本来是奉命为自己招个理想夫婿的,却因为自己的任性,说不招便不招了,这让王爷回去怎么跟皇上交待?善扬郡主起身,两手放了一侧腰间,万福道:“善扬任性妄为,请王爷见谅。”

    靖安王起身扶起,算是受了善扬这一礼,道:“申侄女,男婚女嫁本来就要讲个你情我愿的,申侄女没有挑到合适的夫婿,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不妨事的。”

    善扬郡主请靖安王坐了,自己也坐下,道:“我原本也只是因为不想违逆义父的意思,才答应招亲,没想到皇上也知道了,这倒是让王爷在皇上面前不好交待。”

    靖安王道:“无妨,皇上一向宽厚,只消向他说明实情,皇上会谅解的。”

    听了这话善扬郡主才稍微放下心来,靖安王又道:“其实本王才应该谢谢你。”善扬郡主听了一脸懵,不解地看着靖安王。

    靖安王道:“此次山东灾变,来势汹涌,济南府又是本王的封地,若非首辅和郡主,只怕本王根本稳定不了民心。若是济南府被流民占领,流民再向北逃窜,逃到京师,天子脚下,只怕本王这王侯爵位,也是保不住了。”

    善扬郡主道:“王爷快别这么说,善扬也没有做什么,如果非要说功劳,我看济南府官民同舟共济,天下百姓慷慨相助才是大功一件。况且灾民状况并没有改善多少,只怕这一年,少不了王爷和济南主政官员多多费心。”

    靖安王道:“是啊。”看来提起灾变善后之事,靖安王也很头疼,“若干琐事,又不好打扰皇上,只能自己想办法,本王也能头疼呢。”

    善扬郡主道:“义父看来在济南也还要待些时日,恐怕他身子骨会吃不消……”

    靖安王拍胸脯道:“郡主贤孝,本王钦佩,老首辅在济南,只管着落在本王身上,绝对不会让老首辅操劳过度。”

    善扬郡主展颜一笑,道:“如此便劳王爷多多费心了。”端起茶又问道:“王爷,扬州瘦西湖久负盛名,您想去赏玩一番吗?”

    靖安王揉揉太阳穴,想起那无数琐事,苦笑道:“不了,山东百姓水深火热,哪还有兴致去赏玩什么瘦西湖?”

    善扬郡主实则想问靖安王什么时候回济南,但直问未免给人感觉在下逐客令。靖安王又道:“太祖祖制,不让藩王离开自己封地。虽然本王这次乃是从权与郡主共赴扬州,却也不必久留,免得惹皇上不开心;加上济南许多百姓也亟待安置,许多事物千头万绪,还等着本王回去处理。本王在此歇一夜,明日便坐船回济南好了。”

    善扬郡主道:“王爷忧国忧民,令人钦佩。”

    靖安王又提起此行的收获,道:“郡主觉得那峨眉掌门郭绍安如何?”

    善扬郡主沉吟片刻,道:“郭掌门年少有为,博闻强记,文采非凡,是个可用的人才。却不知为何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报效朝堂?”

    靖安王摆摆手,道:“他若是参加科举只怕乡试都过不了。”靖安王脸上神情却是那种夸赞别人的炫耀神情,当真很奇怪,“说来我与峨眉前任掌门也算旧识,这郭绍安也算看着长大。郭绍安愚笨无比,幼时与其他孩提同学四书,其他孩子至多教个四五遍,便也能郎朗上口,郭绍安不行,十遍,二十遍地教,还是磕磕巴巴地不能诵念成篇,教得先生都不乐意教这笨孩子了。戒尺都抽断了,郭绍安还是不开窍,先生亲自领回家给了其父母,说着孩子可能有些知见障,其实就说这孩子是个智障。郭绍安父母也很无奈,为了让郭绍安以后能有口饭吃不被饿死,便送上了峨眉,想着峨眉乃佛门之地,慈悲为怀,众生平等,怎地也不会让自己孩子饿死吧。”

    善扬郡主听了,想起当日郭绍安风采,感叹道:“或许这便是内秀吧。”

    靖安王大以为然地点点头,继续道:“在峨眉山,郭绍安也是众小童中最愚笨的一个,只怕学武也是不成的。郭绍安父母求峨眉掌门,不要让郭绍安流落人间便好……”

    善扬郡主认真倾听,不自觉道:“为父母的也是操心啊。”

    靖安王道:“谁说不是呢。所以峨眉掌门便打算让郭绍安在门中打杂算了。只是后来,郭绍安竟自行悟出了峨眉派的至高心法,解开了老掌门半生都没有解开的谜题。老掌门十分激动,当即便将郭绍安收为关门弟子,钦定为下任峨眉掌门。那年他二十岁。”

    善扬郡主道:“郭掌门,原来是个天才。”

    靖安王道:“我也不好说他是不是天才,从那以后,郭绍安便事事都学得极快,只是之前的愚笨却又不好理解。”

    善扬郡主总结道:“大器晚成吧。”

    靖安王道:“我看此行当真为皇上遴选出很多英杰,也是不虚此行了。”

    善扬眉飞色舞道:“是啊,郭掌门年少有为,苏少侠青年才俊,刘公子文武全才……便是京中子弟杨仲奇也是落落大方,光明磊落。”

    靖安王叹气道:“可惜,却没有一个人令郡主中意。”

    见靖安王还在纠结这个问题,善扬郡主道:“无妨,善扬一己之事比起为皇上举荐英才又算得了什么呢?”

    靖安王想起了令人不愉快的宋星,道:“这宋星也是跋扈蛮横啊。”

    提起他,郡主也是眉头深锁,叹了口气道:“没办法,谁让朝廷如此倚重征西将军呢。”

    大明朝堂之上,历来有重文轻武之风气,尤其在太祖、成祖的铁腕统治之下,一切能够威胁到皇权的因素都被清除了,开国的一批武将被打压得尤其严重,徐达、蓝玉、付友德等名将都被太祖赐死;靖难之役后,成祖本身也是名将,更加不需要武将夺他风采。此后的大明历史中,便只出了一个于谦大抵算得名将,亦是文武通才。文臣中出类拔萃之人却多如繁星:杨廷和、李东阳、徐阶、张居正、方孝孺、解缙、夏言……他们位极人臣,在朝廷之上举足轻重。所以帝国重文之风从建立之初便存在。

    张居正首辅离世后,申首辅处事圆润,大体上保持了文武平衡的局面。但申首辅下野后,先是郑纬地倒台,文官集团坐大。后又在西戎东侵,起用了西军宋元吉为将,驻守西凉。只是那之后,皇帝便日益倚重宋元吉,兴许是怕西戎兵锋的缘故,西戎兵锋愈烈,对宋元吉便更加倚重。这宋元吉为了得到皇帝信任,更是将儿子宋星质于京城。如此一来,地位便更加稳固了。

    以新首辅为首的文官集团见到此等无人坐大,更是焦躁。在此之前,即便是戚继光、李成梁,也是在文官集团的制约下磕磕绊绊,如履薄冰,各种巴结讨好文官。现如今宋元吉不仅总揽西凉政务军事大权,在朝堂之上更是一言九鼎。

    一众大臣不禁想起了唐末藩镇的剧祸。便多次上折子给皇帝,或是削减西疆军费开支,或是派文臣协理西疆戍务,总之便是要分宋元吉的权。但折子只递到掌印太监那里,便被打发回来。无数文官心中恨骂,阉人莽夫沆瀣一气,这天地之间还有正道吗?只不过在心中无数次咒骂亦无济于事,宋元吉地位仍稳如泰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