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七章 宝林雾开

作品:《旷古绝今一樵夫

    第二十七章 宝林雾开

    一二八以是因缘

    一二九因缘有数

    一三o因缘一诺

    一二八以是因缘

    慧能佛者觉也之说,虽叫无尽藏耳目一新,但之中仍有许多疑惑,一时还是难以厘清。不知是赶巧还是刻意,饭后刘志略兄妹只单引慧能和无尽藏去了客厅。上茶之后,刘志略说那边还需照应就先行离开了,而慧能刚放下茶盏,已明显意识到机缘难得的无尽藏便接着直直开问了:

    “慧能师父,《涅槃经》言:‘佛三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可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灭寂光,名大涅槃。’慧能师父,如你方才所说,老尼更是有些不明此中因缘二字的着落了。”

    “师太,弟子有个请求。”

    慧能听了,想想却是答非所问。

    “有个请求?”

    无尽藏闻之一愣。

    “师太,弟子答问之后,想请师太抽时间为诵一遍《涅槃经》。”

    “这没问题,可……”

    “师太,弟子虽未闻过此经,但就方才这段所言,弟子以为,此因缘二字既可着落生死解脱,亦可着落无明根断,因为生死解脱,无明根断,都可谓涅槃因缘。

    但人无明之所以根断,生死之所以解脱,是佛以大智慧看清了人执我我执的‘了不可得’,因为‘一切根本无故’,那我执执我终将落空。人若以此智观物观我观世界,其根本烦恼岂会有住,那时时事事所缘枝叶岂能挂怀,此中所达之境,是不是或可使人百年大安大宁一切自在无碍;而如此人生,是不是可谓安住常灭寂光便得生命大涅槃了呢?

    所以,弟子以为,般若之智才是无明根断,一切解脱着落的真正因缘。”

    无尽藏听了,讶异之中心目虽为有开,但一时还是不得敞亮澄莹。因为照此说来,所谓涅槃,乃人觉空而百年大安大宁的一种智慧之境罢了,于是又问:

    “如师父所言,觉空而无明根断,一切解脱,此安住常灭寂光实乃人于百年万般烦恼的高妙境界更人生存、生活、生命过程之中大安大宁的一种身心状态,如此那三界何在,万劫又作何解?”

    “师太,《大智度论》谓‘三界所有,唯心所作,何以故?随心所念悉皆得见。’佛亦说‘吾与心斗,其劫无数,今乃得佛。’

    这是否表明,所谓三界,都在人的一心;所谓万劫,即是人念之不断。一事一乾坤,一念一世界,时时事事过去、未来更当下人的心念无边无际,无休无止,即是三界,即是历劫。人一但觉悟‘根本无故’,一切‘了不可得’,便达般若之境。以是因缘,知究竟之空住而不住以断无明,当然生死解脱,时时事事便得大安大宁大自在了。

    师太,此中是不是可谓人安住常灭寂光,更可谓生命当下大涅槃了呢?”

    “三界全在一心,历劫即是念念,慧能师父,那又如何理解观三世于掌中,更如何理解佛之三身四智,三达六通呢?”

    信佛迷佛最为厚重之云和浓稠之雾在无尽藏的心里,当然亦是难去难化的难有例外了。

    “师太,于人心念而言,观三世于掌中,或亦可以解释为一喻。但一般所谓的三身四智,三达六通等等,弟子也多有迷惑,这或许还是弟子远投黄梅更深一层的因由吧。但弟子想说的是,谁又真正见证过佛也罢,菩萨也罢,高僧大德也罢于世所谓的三身四智,三达六通呢?师太入佛久矣,或许有所知见,还望师太于弟子点拨其中一些确切的消息?”

    这时无尽藏不仅一脸惭愧,且更有些迷惘的说到:“这些于经文,倒是有不少记载,也曾听说过一些相关故事,但于现实之中,老尼的确从未有过稍许见证。”

    “所以,弟子还是坚信世尊在《增壹阿含经》中的切切之语:‘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数,三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数,神足飞行者亦是世俗常数,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义。’

    师太,世上即便真有什么神通之类,但在世尊看来,那于人生无明根断生死解脱而达涅槃之境亦是无关紧要,无足轻重的吧?

    因此,‘佛者觉也’,佛法者百年彻悟之津也,人求佛学佛得佛的正道,是不是唯在生命的真正觉悟而已呢?”

    “真乃有道之人也!”

    议论至此,无尽藏顿觉豁然,而满心感佩之际,那多年入佛的积累,一时云开雾散更见熠熠之辉了,内里虽隐隐还存一点儿小小失落之意,但因此彻明佛法真谛的敞亮和温暖,却是叫人于佛更加感恩,于世更加充满希望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缘眼前这位年轻的求法者呀,人那所求之法,或才是佛祖一心济世的真谛,或才有佛法真正的荷担吧~~突然,百多年前那位印度高僧于曹溪的神秘预言,不知为何一下在无尽藏的心里电光一闪,难道……

    “慧能师父,请稍呆一会儿,老尼去去就来。秀啊,替姑照顾好师父。”

    ~~此时,无尽藏的心里,似乎已经有了什么主意。

    一二九因缘有数

    命运必然,更或偶然,必然在其一生的喜怒哀乐之所以,但之中那所以之所处所在更情形,人就难料难测了吧?有时,一个不意的路口,一个突兀的事件,一个间或的念头更一恰巧的机缘,可能就是你一生大至的际遇了。虽然命运的底色万变不离其宗,但那万变,也就是人百年所以之所以的大定了。因此,逆旅过隙那际遇的偶然,才是你一生命运的真正!慧能与刘志略的相遇更在曹候村这一日的暂留,或许还真就是慧能一生的有幸了。

    这不,饭后刘志略引慧能和师太去客厅人刚一离开,心里早有念头这会儿更有了主意的曹叔良便对在坐乡绅开口了:“大家对这位慧能师父感觉怎样?”

    “真非常人也!”

    “与之议论,大开眼界。”

    “所言佛法,虽不可思议,却也叫人折服。”

    “你也信佛了?”

    “佛者觉也,为何不信!”

    “这么说,如重建宝林,你不反对了?”

    “若是慧能师父住持,我愿第一个出资!”

    “对呀!为什么不请慧能师父留下来住持宝林呢!”

    ……

    七嘴八舌之中,自觉不自觉的,人的意兴意向便渐渐汇聚曹叔良心思所在,无尽藏豁然之后念之所以了~~原来,曹候村所依所傍的妙水仙山,早在百多年前,就被认定是一块与佛法有着殊胜因缘的风水宝地……

    相传梁武帝时,一个叫做智药的印度高僧云游到曹溪旁的云雾山时,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叫他停下了脚步一番远观近勘之后,便惊叹此山此水不但与家乡宝林相似,且还更有所胜。于是驻足,于是入定,于是对村民盛赞此山此水乃佛法宝地,并预言一百七十年后将有肉身菩萨于此山中大宏佛法真谛……

    智药走后,虔诚的信众将此事报告给了地方,时任的候敬中一边上奏朝廷,一边筹划建寺。而笃信佛法的武帝得报,还特颁了“宝林寺”金匾以示志意……

    盛况一时的宝林后来毁于战乱,早成废墟,但那印度高僧的预言不仅如仙雾祥云一般根植山里了,且还时时萦绕当地百姓的心底……

    贞观以来,国泰民安,丰衣足食,更有人提出重建宝林以谢佛恩,以待预言里的有道之人。村里的财力当然不成问题了,但主事的曹叔良和几个特别富足的乡绅却对时兴的佛法怎么也提不起兴致,因此这事儿也就一直拖了下来……

    今日众乡绅与慧能一席相论更有闻其佛法,似乎一下从根本上唤醒了曹叔良有志村民精神陶铸的深深愿心~~佛法启人,原来可以是这样的呀!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吧?或许,这个叫慧能的求法者,就是传说中能宏扬佛法真谛的肉身菩萨…… 那流传已久的预言之谜在曹叔良的心中,仿佛一下云开雾散,晴空万里:

    “志略老弟,你说能不能想办法叫慧能师父留下来?”

    众人久久热议,刘志略却迟迟不语,曹叔良抓住时机便把话题引向关键的人更关键的事了。

    “我在想,我在想如真要留人,最好分两步进行。”

    心里早有意念的刘志略虽还没有考虑周全,但已有了一个大致的思路。

    “哪两步?”

    曹叔良更是有些急切了。

    “你们看这样行不行……”

    刘志略这才和盘托出了自己的意见。

    “看来,我们又想到一块儿了。这法子既有诚意,亦有余地,就这么办!”

    曹叔良听了,果断做了决定……

    ~~“宝林雾开,说不定真就应验此人了!”一乡绅格外的兴奋。

    “算算现在还不满一百六十年吧?”一乡绅一板一眼特别认真。

    “言在其义,预在其心,太拘泥了吧!”一乡绅笑笑以应。

    “师父不是还要去黄梅吗,人修成正果也需时间吧?”一乡绅也不乏较劲的严谨。

    “这事儿是不是还应听听师太的意思呢?”

    这时,一乡绅突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无尽藏早在一旁静静专致聆听了……

    ~~“阿弥陀佛!因缘有验,宝林雾开,老尼这里先给诸位揖首了!”

    一声庄严的念佛,不但叫众乡绅的注意这才有所转移,更是一下明白了师太与之不谋而合的真心实意。

    ~~“太好了!看来一切真的是因缘有数啊。我们再听听师太的具体想法,然后一块儿去找慧能师父表达我们的诚意,诸位看这样行不行?”

    曹叔良此刻更有信心了。

    一三o因缘一诺

    ~~“有这样的事情!”

    客厅里当曹叔良给讲宝林寺的典故之后,慧能听了也颇觉有点儿意思。

    “阿弥陀佛!”无尽藏随之起身:“上午和方才听了慧能师父于佛法的开演,我们在坐一致认为,师父就是当年智药三藏所预能弘扬佛法真谛的有道之人,老尼代表曹溪山涧寺,亦受托代表曹候村的众位乡绅,恳请师父届时住持宝林。”

    “恳请师父届时住持宝林!”

    无尽藏话音一落,在坐全体起身,揖首慧能。

    “这…… 这…… ”

    已随无尽藏起身的慧能面对如此突兀情形,一时有些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慧能兄弟,在坐除小妹外,都比你年长,甚至大多还是长辈吧。我们的恳请,虽有百多年前智药三藏预言的因缘,但更是在坐对兄弟所求所信佛法的服膺吧。人之求法,更在弘法,这不也是兄弟的宏愿吗?望兄弟考虑一下我们曹溪的诚意。”

    刘志略心知慧能,因此所言更为中肯。

    “这……”

    慧能还是感觉事情来得太过突兀,没有一点儿思想准备。

    “这样行不行,下午时间还够,我们陪师父一块儿去山上转转怎样?”

    曹叔良这时按既定的办法提出了建议。

    ……

    山色如浴,春水碧绿,蜿蜒清澈的曹溪发于村后的叠嶂翠岭。溯流众多水源之中,有一巨泉远远藏于高处,水从绿树红花有掩的石隙喷涌而下,一路汇聚引领山间丰沛水气蒸腾恣肆之中,升则成云,罩则成雾,四时云雾缭绕弥漫里,峰峦山色影影绰绰状若有灵…… 而阳光映照之下,常有虹霓如金龙垂地戏雾,飞天弄云。远望山中莫测云雾之妙,光影之幻,不但叫人如坠梦境,更生杳渺遐思,因此故名云雾仙山……

    而云消雾散时,绿树红花格外鲜亮,此刻山色在蓝天丽日之下,交交鸟鸣之中,更透清丽清雅,更显幽婉幽静。人游其间,常生不知所处恍惚之感,更得忘年忘月傲然之情~~“旧国旧都”!冥冥之中,慧能于此山此水不但有一种前世今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更有一种游子苦苦远行不期的心醉神宁~~难道,难道这就是人魂魄流浪命定终归之所,身心安稳有幸寄寓之地…… 不知不觉,山养山寄的慧能于百年未来之路,心里渐呈清晰,渐有主意……

    一路玩赏,已是夕阳西斜,此刻慧能立在一片断壁残垣的宝林寺前,心里更是多有感慨~~

    灵水仙山,一时多少庄严释子,而今只依稀追忆;

    一时法会盛况,更亦风吹云散;

    一时巍峨宝刹,眼下惟见满目瓦砾……

    山水胜境长存,人间物事不再,那佛陀法力无边,只人于这美好世界更世界美好心心念念的期望和寄与……

    虽然如此,只要美丽如斯的山水长久,只要人生活在这美妙的长久之中,佛陀美好世间的崇高愿景就一定会在人的心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直至世界已然西天,人间真成乐土……

    ~~“慧能师父……”

    秀美山水之中,苍凉废墟面前,慧能良多感触之际,曹叔良再次面提重建宝林辉煌,望开佛法新风的设想和恳请……

    面对难得的知遇,面对心归的山水,慧能此时不仅由衷允诺求法来归曹溪,更是满心的感恩和感激了……

    在得到慧能承诺之后,曹叔良又代表曹溪慎重应诺~~慧能北上之日,即是宝林重建开工之时……

    ~~慧能的承诺,曹溪的应诺,此相互因缘一诺,不仅是宝林预言云开雾散可待的希望,更亦佛法新风的实实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