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二章前途遭遇滑铁卢

作品:《乡镇那点事

    就在毕应滔gnh指数不断攀升的时候,丁示田的厄运却接踵而至。就在这些领导干部包括丁示田的政治命运面临重新洗牌的时候,丁示田老家的那群被他专政过的盗窃团伙开始举报丁示田违反计生政策,超生一个男孩隐瞒未报的情况。

    举报信像雪片一样四处乱飞,从寄往齐远乡党委、政府到县、市、省。寄往上级的举报信经批转又集中在县里。县里开始调查落实举报的内容。

    出于党和国家事业的考虑和慎重起见,林西记建议县委不要把丁示田作为这一届副乡长的候选人,以免到时查实丁示田真的违反计生政策,就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也会给党的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县委也充分采纳了林书记的意见,不再将丁示田作为副乡长的人选。

    林书记回市里后顺利升了副处。毕应滔在半山镇顺利当选副镇长。丁示田在齐远乡顺利恢复一般干部身份。

    既然不再是副乡长,丁示田一切的副科待遇也相应取消。

    林书记调走后,乡长吴对歌升任齐远乡党委书记。吴书记对丁示田还是蛮欣赏的,他希望丁示田来当党政办主任,并安慰他一切可以重新再来,“阳光总在风雨后”,等他人生的坎过了,风雨过了就自然有彩虹出现。但关键的还是要先弄张文凭。

    丁示田谢绝了吴书记的好意。他说他有新的打算,他决心离开这里,换个环境。

    吴书记问丁示田想去哪里,需要他帮忙尽管提出来,他可以帮他做到。swisen.com

    丁示田说不用了,他已经有了意向。

    丁示田想去的地方是半山镇。因为他有个同学去那里当党委书记了。这可能是他唯一可以选择的最佳去处了。

    可是他最不想去的地方也是这个半山镇。因为那个人渣毕应滔也去了那里。与这样的人为伍对丁示田来说简直是一种耻辱。思来想去,又没有更好的去处,也不是你想去哪儿就能去哪儿,再说去了一个毫无人脉的陌生环境也没那么好混。

    去半山镇有个好处是一把手是他的同学,另一方面半山镇离他的老家比齐远乡要近很多,回去看望年迈的父母比较方便。基于这两种考虑,丁示田还是决定争取去半山镇。

    将思路确定后,丁示田就去找那同学,他的同学卢生平听到了丁示田想投靠他的想法自然是举双手欢迎。

    卢生平对丁示田说:“我那里正好有一个团委书记提拔走了,空出这个编制,如果你是个能屈能伸的人,你就来替补吧,只是太委屈你了,丁副乡长。”

    丁示田说:“卢书记,你说什么话,我早已不是什么副乡长了。团委书记也是‘书记’,从政府的副乡长到党的‘书记’,我已经是连升三级了,还敢挑三拣四。”

    卢书记哈哈地笑了:“我们是老同学,以后不用书记书记的叫,直接喊名字就行。”

    “那怎么行,‘没有规矩,何成方圆’,该称什么还得称什么。”丁示田其实心里很明白,有些人虽然嘴上这么说。其实心里还是很在乎的。有个别不谙心理学的人,对于自己的发小、同学或比自己辈份小的表兄弟之类,不按官方的称呼,有名有姓的乱呼乱叫,对方表面上对你哈哈地客套着,好像蛮不在乎,其实心里不快着呢。遇上你有事要他办,他表面上也跟你客套着行行行,实际上并不尽心尽力。

    卢书记说:“你就等着,我会帮你办好一切。到时再通知你。”

    “行,书记,全拜托你了。我们老同学心灵感应就可以了,感谢的话我就不从嘴里说出来了。”

    没有多久,卢书记果然将所有的一切调动手续办理完整,没让丁示田跑动一步,操一点心。还从半山镇派了一部皮卡车过来,将丁示田的一点破家什给拉了过去。

    半山镇有2万多人口,要说它大也大说它小也小,在这个山区县里要是放在有些才4、5千人口的小乡镇来讲它自然算大了,可要是放到沿海发达地区的十几万人口去比它自然就小了。

    在这个尚属贫困县的山区县里,半山镇地位在全县来说还是举足轻重的,这不仅体现在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一定的矿产资源,众多的人口。

    至于经济上的所谓“总产值”达到多少多少,人均纯收入多少多少,每年平均增长多少多少的带有水分、泡沫的官方经济数字缺乏真实的依据,不足为信,在此不予罗列。

    这是一个很普通,称不上有什么特色的乡镇。四周没有像模像样的山,也没一条像样的河,更没有像样的树和像样的景,只有一些光秃秃不高不低的小山包,山上的树和资源早已被人为地掠夺殆尽,只剩茅草和裸露的岩石了。

    山下是一块不大不小的盆地,盆地中央有一条不太像河的小河。

    半山镇政府就坐落在这块盆地的中央,整个大院占地10亩左右,院内有口池塘,池塘边上是两块硕大的草坪,四周种有樟树和玉兰树,颇具规模,这倒成了全镇唯一的一处绿荫,也是唯一的休闲之地。常常吸引着那些少男少女来此倾吐哀思,成了人们心中的公园。

    大院门外就是街道,这几年经过规划、拓宽,街道的建设已初具规模,随着121线在全镇贯穿而过,给全镇的经济发展、繁荣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一部分农民富了起来,大多数人的生活进入小康水平。

    但如果说农民的富裕和镇里的领导有某种直接关系的话那倒是有点牵强附会,不敢恭维。

    农民的富裕主要取决于他个人对政策的理解和自己的勤劳以及敢闯敢干,并非哪一个人或哪一任领导指点迷津、引路、示范、扶持的结果。乡镇干部更多的是对他们的索取和掠夺。

    “要钱、要粮、要人”是农民对乡镇干部的评价和总结。但乡镇干部确实有他们的苦衷和难处,这是身为局外人的人们所无法理解的。